正因为大自然感化人的伟力无限,林逋才终生不娶而结庐西湖孤山,以梅为妻,以鹤为子,逃脱了尘世的一切烦恼。
洞霄宫在余杭县南大涤山下。大涤山岩壑深秀,名胜古迹甚多,一向是游览胜地,林处士适得其所,自然不能无诗。
于是,黄昏时分,写下了这首《宿洞霄宫》,此诗写夜宿洞霄宫的体会。除山间清幽景象外,最富有诗意的莫过于夜晚卧听雨打芭蕉了。
图片
《宿洞霄宫》
林逋〔宋代〕
秋山不可尽,秋思亦无垠。
碧涧流红叶,青林点白云。
凉阴一鸟下,落日乱蝉分。
此夜芭蕉雨,何人枕上闻。
这首诗的大意是:
秋天的大涤山,美景无限,我难以一一游览;秋天的大涤山,引起我无限遐思,更难一一形诸笔端。
你看,那碧绿的山涧,泉水奔流,带来了片片红叶;青葱的树林上空,朵朵白云萦绕飘荡。
一只飞鸟不知从何处飞来,扑腾腾地冲进了树阴;夕阳西下,满山的知了,不停地鸣唱。
我想,这美妙的夜晚,雨打芭蕉,声声点点,是那么的悦耳;有谁,将与我一起,在枕上细细地聆听,联翩浮想?
图片
诗写的是宿洞霄宫,采取的是历来游览留宿诗的习惯写法,即先不写宿而写游。
首联总写“秋山”,一片神行。诗人面对“不可尽”的“秋山”,激起“无垠” 的 “秋思”。
“不可尽”三字,不仅展示出洞霄宫一带群山绵蜒不绝、一望无际的壮阔景象,而且透露出诗人登高远眺、欲将无限美好的“秋山”、秋景尽收眼底的旷远情怀。
然而,尽管天高气爽,视野开阔,人的目力毕竟有限,而“秋山”秋景却难以穷尽。
于是,诗人不得不凭借眼前之景去想象、体味那“不可尽”的 “无垠”秋色带给人的美感。
颔联就眼前所见的秋色着笔。碧蓝的溪水在山涧中潺潺流过,时而漂来 一两片红叶; 葱郁的树林上空,点缀着几朵悠然飘动的白云。
这一联使用了几种亮丽的色彩,碧涧、红叶、青林、白云,把山林装点得绚丽多彩;水在奔流,云在飘荡,又写出山中的幽阒,体现出诗人面对山景的喜悦心情。
图片
颈联写黄昏景象。既然洞霄宫一带的秋色令人如此赏心悦目,诗人哪能不尽兴观赏? 及至感到一股凉意,才发觉已是日落时分。
“一鸟下”,说明时之将晚,众鸟已经归林。诗人收视返听,但闻 “乱蝉”齐鸣,仿佛那落日黄昏的景象专为它们所属,因而就尽情分享其乐。
而诗人未闻 “乱蝉”齐鸣之前,沉浸于“无垠”的“秋思”之中,心与物游的淡远情怀,已自不待言。
尾联诗人宿洞霄宫是秋天,秋风萧瑟,摇动着芭蕉,夜深人静,满树沙沙,黄叶飘阶,犹如不绝的雨声。
想到晚上美妙的秋声,诗人不禁问道:“有谁和我一起在枕上共听呢?”这样一问,留下了想象的余地。
图片
全诗饱含诗人对洞霄宫美景的喜爱,也透露出他作为隐士的一种孤寂之感。
【声明】图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